在树木年轮里重建青藏高原近千年气候图景

 3月17日,2020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成都召开,共有265项成果荣获四川省科学技术奖。

 由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四川省气象台等单位共同完成的“近千年青藏高原东部多时空尺度水文气候变化研究及其应用”项目获四川省2020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该研究项目缘起对气候变暖的探究,而堪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为敏感的地带之一。“历史时期的青藏高原,特别是孕育了长江、黄河等诸多河流的青藏高原东部气候变化是什么样的?这对探究现代变暖是否超出自然变率具有重要价值。”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二级研究员、项目总负责人秦宁生带着疑问开始了长达20年的研究工作。

科研人员深入青藏高原腹地采集“树芯”

 高原地区地广人稀,气候条件恶劣,气象和水文的观测站点布局少且观测年限仅60余年,相关历史资料奇缺。秦宁生带领团队长年深入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和川西高原的无人区,徒步寻找未被人为因素干扰的“原生态”大树。通过转动生长锥,抵达大树髓心,得到一段铅笔粗大小、布满生长印记的树芯,成为项目研究的“基石”。在实验室里对树芯进行砂纸打磨处理,放至显微镜下便可看到宽窄不一的年轮,这是树木特有的语言,也是反映气候变化的密码。再经过与现有气象观测数据和历史文献作比对分析、验证纠差,逐渐揭开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千年不同时空尺度的冷暖、干湿变化规律的神秘面纱。

 “大量第一手原始气候资料的获得,填补了气候变化研究的空缺。”秦宁生团队的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气候确实在变暖,高原降水确实在增多。”

 因考虑到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重要性,且青藏高原东部是“中华水塔”,对我国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秦宁生团队将青藏高原水资源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纳入了研究范畴。并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和黑河年径流量多因子预测模型,开发了相关的径流预测软件系统。

 目前,整个项目的研究成果在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水利发展规划、川西高原生态环境质量预报预警,高原地质灾害防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还在青海、云南、贵州等地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相关规划和决策、防灾减灾、高原交通设计施工、多民族格局形成研究、国家公园及自然遗产地建设等工作中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及生态效益。(王悦 赵清扬 周雯)

(来源:《中国气象报》2021年4月15日二版《在树木年轮里重建青藏高原近千年气候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