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在虫草采挖点建临时雷击避险点

6月20日,由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气象局与石渠县气象局联合承建的全州首批临时雷击避险点在石渠县德荣玛乡芒龙达、真达乡措恩达虫草采挖点建成并投入使用。该临时雷击避险点,将在这个夏天为当地采挖虫草松茸的牧民撑起“防雷伞”。

在当地,虫草生长的区域也是放牛草地,牧民习惯把这样的区域称作牛场坝。避险点投入使用当天,吸引了不少牧民围观,龙尼玛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把帐篷搭在这里,再也不用担心下雨天睡不好觉了,晚上睡得安心,白天自然更有精神多挖虫草。”

到了虫草松茸采挖季,当地牧民会长期住在山上,选好一个点搭起帐篷。而甘孜州虫草、松茸等传统采挖区域多为远牧点,海拔相对高差大,地表形态差异明显,气候特殊复杂,局部地区易发生雷电、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首批临时雷击避险点建成使用,将为周围800平方米内的帐篷提供防护,避免雷击事故发生。

今年入汛以来,甘孜州雷电灾害呈现多发频发态势,牧民谈“雷”色变。6月1日,甘孜州政府印发《甘孜州防雷减灾十条措施》,修建临时雷击避险点正是举措之一。石渠县县长刘泽表示,临时雷击避险点建成后,结合预警信息叫应制度,不仅能在虫草、松茸采挖季发挥作用,放牧群众也用得上。

建成的德荣玛乡芒龙达避险点,海拔4500米,距离县城45公里;真达乡措恩达避险点,海拔3800米,距离县城148公里。气象部门建设人员克服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草地松垮阻碍机械无法到场等困难,吃住在野外,抢赶工期,从工程方案设计、报审、施工、竣工验收到投入使用只用了20天,以最快速度完成建设。

据悉,避险点也可以作为开展防雷减灾等科普宣传的集中地和预报预警信息中转点,将有力破解“远牧点不通公路,网络信号未全覆盖,农牧民不能及时接收雷电气象预警信息”的困境,守护牧民生命安全。(以上来源:《中国气象报》2022年7月4日2版和中国气象局网站)

除提供技术服务建设避雷设施,甘孜州县气象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多措并举,加力推动《甘孜州防雷减灾十条措施》落地落实。

对标监测精密,站好“前哨岗”。得益于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项目建设,2022年,全州新建6个三维闪电定位仪、57个重点区域自动气象站,实现全州18个县(市)三维闪电定位仪全覆盖。增建的4部X波段天气雷达、2套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4部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和毫米波云雷达等重大观测装备正有序推进,预计9月上旬部分设备完建投运,届时将进一步填补州北部地区气象监测空白。

对标预报精准,当好“消息树”。扩充气象预警信息接受对象至1万余人,实现了州县乡村各级、各部门防灾减灾责任人、川藏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全覆盖。入汛以来,州、县气象部门共发布雷电黄色预警信号1000余期,利用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手机短信、微信、抖音等方式,发布雷电预警短信30余万条。

对标服务精细,做好“排头兵”。强化宣传引导,截至6月22日,州县气象局联合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制作发布藏汉双语防雷科普视频、顺口溜35条,阅读收看量十万人次以上。利用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送防雷避险宣传短信58187条。结合“千万乡村气象科普行”,组成防雷科普宣传小分队,深入虫草采挖点、学校、乡村、社区、企业、部队营房,开展防雷科普宣传175场次,发放《防雷避险知识》等宣传资料19650份,覆盖群众48764人次。强化执法检查,排查人员 542人次,排查各类重点场所、建筑物532个,全力消除雷电安全隐患。

州气象局局长谭绍华介绍,下一步全州气象部门将深化运用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对全州分县雷击历史数据、成灾原因、资源分布、建筑选址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组织开展全州雷击风险区划研究,推进全州分县雷击风险区划编制,探索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同时积极对接州、县政府,紧盯雷击频繁区,合理规划布局,分梯度推进远牧点雷电防护基础设施建设,科学搭建临时避险点。

石渠县雷击避险试点工程开启了甘孜远牧点防雷减灾新模式,雅江、理塘、炉霍等县人民政府正在积极主导筹建,气象部门加力实施,相信在不久的未来,牛场坝、虫草山、菌子林将竖起一根根保护农牧民“平安增收”的避雷针,减少雷击给农牧民带来的灾难和经济损失,充分发挥《甘孜州防雷减灾十条措施》指导作用(胡玉龙 周杰 汤伟杰 杨凯 钟华剑)

相关链接:http://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jctz/202207/t20220704_4954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