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守护绿水青山 开发生态价值
位于川滇交界的凉山彝族自治州,山川壮美、气候多样,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气候资源。近年来,凉山州气象部门以科技为笔、以生态为墨,将“气候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打造气候品牌、护航生态安全、赋能特色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科技护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凉山州气象部门立足生态保护核心任务,以科技手段守护绿水青山,以气候禀赋创造金山银山。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变暖趋势持续,森林草原防灭火形势日益严峻的大环境下,木里藏族自治县气象部门创新引入地面碘化银烟炉增雨系统,通过精准监测与科学布控,实现增雨、增雪来降低森林火险。2024年全县森林火灾发生率同比下降40%,守护了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凉山气象人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与生态修复紧密结合,依托“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立体网络,实时监测森林碳汇、水土保持等生态指标,为全州生态补偿机制提供科学依据。2024年,成功助力凉山建成“森林粮库”全年林草综合总产值201.89亿元,林农人均收入达3000余元。
气候兴业:打造特色产业金招牌
凉山州深挖气候资源价值,培育出一批具有地域标识的“气候好产品”。德昌县依托“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品牌,将桑椹产业与气候品质认证深度融合。气象部门通过分析光照、温差与花青素含量的科学关联,为德昌桑椹贴上“中国气候好产品”标签,产品溢价超30%,带动全县桑果种植面积突破10万亩,年产值达8亿元,“中国桑椹之乡”美誉远播。在越西县,气象部门主导的“天然氧吧”创建工程成效显著。通过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网络建设与康养气候评估,越西县获评“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避暑旅游目的地”和“巴蜀气候康养地”三大气候生态品牌,2024年夏季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65%,带动民宿经济收入突破2亿元,“清凉越西”成为成渝地区避暑新地标。
图为越西县油菜花田
气象赋能:激活生态经济新业态
凉山州以气候品牌为引领,推动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推出“邛海康养度假”“历史文化名城”“和美乡村田园”“航天科普研学”新业态,2025年春节黄金周期间,西昌累计接待游客294.43万人次、旅游收入327460.62万元,与2024年同比分别增长21.01%、20.83%。依托特定地区的独特地理环境,盐源县的苹果和会理市的石榴分别在2010年和2024年获“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提高了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进一步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收入。昭觉县“悬崖村”通过气象物联网技术,建成高山错季蔬菜气候智慧农场,产品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普格县在“避暑旅游目的地”这块金字招牌的加持下,正把避暑气候、生态资源转化为稳定、高黏性的客流量。气候经济正成为凉山17个县(市)共同富裕的新引擎。
图为普格县海口牧场索玛花海
未来展望:书写绿富同兴新答卷
下一步,凉山州气象部门将持续深入推进‘气象+生态+产业’融合模式,在打造国家级气候品牌矩阵,培育省级气候标准产品上再下功夫,踔力提升生态价值实现,让清风明月、绿水青山真正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以气象之力添彩“文旅强州战略”新篇章。(撰稿:刘霞 黄霞 供图:越西县气象局、普格县气象局 审核:潘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