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 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肖递祥: 观云卷云舒探蜀地风雨
肖递祥(右一)向年轻预报员传授预报经验。图/文程卫疆
本报通讯 员 陈莹周雯
“未来24小时,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区有阵雨(雪),盆地有一次明显降水过程,需防范降水可能引发的山体滑坡、山洪等次生灾害......”10月17日,在四川省气象台值班室,首席预报员肖递祥正在指导值班预报员进行天气重点分析。此时的他,紧盯雷达云图,经过仔细琢磨,最终决定在降水落区预报图上,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党坝乡所在的区域标记出来。
次日一早,党坝乡剑北村发生山体滑坡,因预报准确及时,41户村民提前转移,无人员伤亡,肖递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坦言,四川地处青藏高原东侧,地形复杂,气候多变,次生灾害频发,预报难度大,作为预报员,责任重大。
今年7月以来,四川接连出现多轮强降雨过程。7月20日2时30分,雅安汉源县马烈乡新华村遭遇暴雨,突发山洪灾害,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省气象局立即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应急工作,肖递祥作为首席专家,第一时间赶赴汉源,进驻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自然灾害调查组,开展相关灾害分析评估,提供气象保障服务。类似情况,肖递祥在工作中常常遇到。2017年7月,四川盆地遭遇大暴雨,肖递祥沉着应对,准确预报并提出“强度大、时间长、范围广”的意见,及时订正暴雨中心位置,升级预警,为防汛救灾提供关键决策依据。
准确预报的背后,是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研究,是日复一日的积累和沉淀。多年来,肖递祥积极开展四川暴雨预报技术和数值模式应用及订正研究工作,在一次次预报、一个个典型过程分析中,他发现问题和不足,凝练出课题立项思路,包括低层南风与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关系、副高边缘极端性暴雨预报模型、四川盆地突发性暖区暴雨机理研究等。
经过不断攻关,科研取得了一系列进展,肖递祥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四川暴雨形成机制的认识,还建立了四川地区强降雨预报订正模型,研发了24小时降水订正预报产品,并应用于实际预报,实现了科研与业务的融合。
“预报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才能锤炼出过硬的本领,在关键时刻稳住心态,扛起责任。”肖递祥说。
2023年7月28日至8月8日,备受瞩目的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举办。彼时的成都,极易出现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临近开幕式的一周,天气更是多变,雷阵雨不断,短时强降水散点状出现在城区。下不下?下在哪?下多大?这三个属于预报员的经典之问,也成了当时社会各界最关心的问题。
作为开闭幕式专职首席的肖递祥,心里也不免忐忑,但和团队成员一起并肩作战的四个月,研究天气气候背景,检验各家数值模式,进行一场场服务保障演练,充分的准备让他定下心来,从容应对。
7月27日傍晚,风止云消,7月28日,万里晴空迎大运。肖递祥松了一口气,和伙伴们继续投入到赛事和闭幕式的预报保障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