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镜头系列】在“坝坝课”上播下气象种子
本报记者文科谢盼通讯员 周雯龙文静
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气象博物馆建在温江区乡村振兴主题公园和万春稻蒜现代农业园的核心区——和林稻海中。图/文郭银尧
“之前就在这里上过一次‘坝坝课’,了解到水稻的生长过程与气象密切相关。”
“我希望学校能多举办一些活动,让我们能更广泛、更深入地学习气象知识。”
“乡村气象博物馆是我们的喜爱之地,这里有许多生动的科普课程,非常吸引我。”
7月1日,“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绿镜头·发现中国”报道组在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气象博物馆采访时,温江区通平小学正在此组织气象科普活动,该校部分四年级学生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感受。
温江乡村气象博物馆于2023年6月8日开馆,是全国首家以乡村为主题的气象博物馆。它地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都市温江区乡村振兴主题公园和万春稻蒜现代农业园的核心区——和林稻海。
此时节,水稻正绿,肆意生长,连片成海。气象科普工作者站在田边娓娓道来,向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述水稻生长期需要哪些气象条件,引发同学们“连珠炮”式的提问。
在现场,通平小学校长李文杰告诉记者,今年5月学校就趁着气象科技活动周,组织选拔了一批学生来此参加农业气象田间现场科普活动。活动现场,全国首席气象专家王明田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农业气象田间“坝坝课”,同学们一边感受稻田的气息、一边学习水稻的生长与气象知识。同学们反馈,活动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趁着暑假,学校又组织部分学生,再次前来学习科普知识。
温江区气象局科普工作负责人李红菲介绍,乡村气象博物馆原是当地村集体闲置的一栋楼,区气象局将小楼打造成博物馆。
博物馆面积不大,功能分区却很明确。馆内共设有三个区域,分别为气象观测展示区、气象模拟体验区和气象文化科普区。
李红菲介绍,气象观测展示区主要展示气象地面、高空、雷达观测的基本原理和仪器设备;气象模拟体验区主要利用裸眼 VR技术搭配气象模拟装置,以互动方式感知和体验主要气象灾害及其防御措施;气象文化科普区主要通过图文展示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历程、气象科普知识和二十四节气等内容,将气象灾害防御、温江农耕文化紧密连接。
“开馆以来,乡村气象博物馆已开展了气象科普研学活动89次,中小学生参加2万余人次。”李红菲说,博物馆真正实现了将气象科技、气象科普和气象文化服务链条向乡村延伸。
这样的参观频率,也彻底盘活了乡村闲置资源。“游客参观完博物馆后,往往会首先在和林稻海打卡玩耍,同时也会一并参观游览离馆不远的温江大蒜文化体验中心。”李红菲介绍,就在乡村气象博物馆旁边,温江区农耕博物馆正在建设中。据估计,乡村气象博物馆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超300万元,直接拉动村经济消费超10万元。
温江区气象局用好科普资源的方式,还不限于打造乡村气象博物馆。近年来,区气象局还着力打造“一场一馆一课堂”的科普体系,“一场”即充分依托温江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开展科普教育,打造可参观、可体验、可互动、可研究的沉浸式观测场景;“一课程”即开发了一套气象科普研学课程,围绕农耕文化、二十四节气等元素,凝练“气象+”等科普研学课程,把丰富的气象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