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晨:把每一次,都当作第一次精心准备
2024年是我从事气象科普工作的第十年。这十年,从科普图文到热点视频,从线上作品到线下讲堂,从大中小学生到防汛一线工作者,从刚上讲台的紧张忐忑,到现在的从容自信,我做的,就是用不同受众都能听得懂的语言,把气象知识告诉更多的人。
每年“3·23世界气象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我们都要走进小学,为同学们科普气象知识。在面对低年级同学时,我发现大家都期待被选中回答问题、渴望受到关注。这个时候,眼神交流、表情和手势,就格外重要。目光不能只盯着一个方位,要像开演唱会一样顾及“两侧的同学”“后面的同学”,用分组 PK的方法提高大家的积极性。另外,发放小奖品要特别注意“不患寡而患不均”,最好选择同样的礼品发放,就连贴纸大小不同,也有可能造成同学的心理落差。
每年汛期开始前,我们会联合当地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面对600多人的大场面,怎样让成人放下手机、认真听讲,是我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在近年的实践中,我总结出一些要点。首先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暴雨预警信号有哪三种颜色?”其次讲述故事、生动举例。“大家还记得2018年7月11日那场强降雨吗?”用雨量图和照片,回顾降雨过程及受灾情况,用“倒车雷达的滴滴声”,解释预警和预警信号的差别,用“番茄炒蛋颜色”,带大家学习雷达回波图。最后引发共鸣、有效互动。通过“基层面对暴雨洪涝如何防灾救灾”等选题,再次强调大家的职责使命担当,希望大家科学使用气象信息,做好防灾减灾。
总有人问我“你讲了那么多次,上台前都不需要准备了吧!”并不是,每一次上台前都需要精心准备,除了要了解培训需求、内容偏好外,还需要了解受众的年龄和知识背景,从我的课件库中挑选“天气预报”“气象观测”“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进行组装,设计互动提问,定制化地准备每一次课堂内容。比如面对幼儿园和低年级同学,我会侧重“天气与生活”话题,以制作风向标的方式帮助同学理解风的知识;面对中高年级同学,雷达、卫星、人工智能这些天气预报中的高科技会更加吸引他们的兴趣;而在面对防灾减灾一线人员时,他们更需要的,是不同场景下的气象灾害应对方法。
(2024年9月25日《中国气象报》第四版 作者:许晨,成都市科协气象科普专家服务团团长,成都气象科普宣讲团队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