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研学四川行”首团启程 探索科普服务新路径 ——四川省创新开展气象主题研学活动纪实
5月4日下午,西华师范大学太阳历广场内,参团学生李安然通过专业望远镜观测太阳黑子时惊呼:“原来天气预报和宇宙探索这么酷!”这句童言,道出了四川省气象局创新打造“气象研学四川行”品牌的深层价值。作为落实《气象科普宣传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的创新实践,该项目于5月2日至4日完成首次发团,25名中小学生参与体验,标志着四川气象科普产业化迈出探索性步伐。
政策引领 构建研学新体系
根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等文件精神,为大力探索气象科普产业化,延伸宣传科普服务链条,提高社会各层面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全民气象科学素养,四川省气象局整合全省资源,推出“气象研学四川行”品牌。项目以温江气象科普研学基地为核心,串联成都平原气候探索、青藏高原科考揭秘等四大主题,在全省布局4条研学路线13个研学点位,形成“一核多翼”的研学网络。
“我们注重科普资源的场景化转化。”省气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邬亮介绍,首批开放的遂宁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南充雷达站等点位,均配备标准化研学课程和互动设施,涵盖气象观测、预报制作等全流程体验。
首团实践 探索服务新模式
首期3天2夜行程中,学员们先后走进省气象局局史馆、省气象台、省气象融媒体中心、遂宁预警中心、南充天气雷达站气象科普馆等专业场所,亲手制作天气图、体验预报播报。
在省气象局局史馆,首期学员通过实地参观,了解了四川气象事业的诞生与发展,成果与更迭,深入了解四川的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在遂宁蓬溪,通过“中医与节气”课程理解传统气象智慧;在南充天气雷达站气象科普馆,学习掌握雷电形成的原因等。
除气象专业内容外,活动创新融入心理辅导课程。每晚开展的“气象心理成长课”,通过设置游戏帮助学员疏解压力。家长反馈显示,大部分学员表示“情绪管理能力有提升”。
本次研学采用“气象部门主导+文旅企业机构运营”模式,首期活动联合专业机构开发课程,衍生推出了气象主题笔记本、观测工具包等文创产品。
成效初显 打开科普新空间
“孩子回家后,不仅说自己收获满满,还能具体说出'降水概率70%'的真实含义。”学员温彦杰家长反馈道。首期研学营结束后,家长问卷显示,90%的家长观察到孩子气象认知的显著变化。
“孩子教我辨认云的类型,这是我们日常交流的新话题。”家长何女士表示。夜间“气象心理成长课”的延伸效应也显现,不少家长反馈孩子更主动分享情绪感受。
学员刘馨月家长反馈:“今天回来小朋友聊起三天的行程满满都是回味,而且跟我们分享了很多这几天学到的知识。小朋友说:今后还要参加!这是小朋友第一次独自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旅行,期待下一次能继续跟着老师们一起去研学!”
省气象服务中心抽样调查显示,首期学员家庭中,100%表示愿意推荐该活动,85%明确表达续报意向。这些来自家长的真实反馈,为后续优化课程设计、扩大服务范围提供了重要参考。
省气象服务中心负责人林强表示,将在总结首团经验基础上,今年内将探索实践气象科普的社会化、市场化。
“这不是终点,而是四川气象科普转型的新起点。”正如学员家长在反馈表中写道,“当孩子们用学到的知识向家人讲解暴雨预警信号含义时,我们看到了这项工作的真正价值。”
(文/赵欣 审核/周雪惠 邬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