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气象(三)除“雹”安“粮” 冕宁县精准气象服务带来双倍安心

周雯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降水量达到了140毫米,已经是一场大暴雨,”谈及前一天夜间发生在大桥镇、惠安镇一带的大暴雨,冕宁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朱红秀仍然有些后怕,“还好我们及时发布了气象预警,组织村民及时转移,除了少量农田受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进入汛期,冕宁总是一个容易被大雨和冰雹“关照”的地方。常年平均1100毫米以上的降水使得这里暴雨频发,年均出现暴雨1.9次。而冕宁同时也是凉山州范围内雹灾最严重的县份,年均降雹14次,年均损失粮食近300万斤,占到全县粮食总产量的6.7%。

眼下的6、7月,正是当地暴雨、冰雹防灾减灾的关键时期。6月19日,记者随“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组走进凉山彝族自治州冕宁县,探寻气象服务三农的一线实景。

被冲走的房屋良田回来了,新房子住着安心

“当时这一片全部被冲毁,堆满了大石头,大片的玉米被连根冲走。”顺着彝海镇大马乌村支部书记俄觉木依的目光望去,裸露的石堆提醒着我们那场泥石流灾害并未远去。

一年前的2020年6月26日,冕宁县彝海镇突降特大暴雨,短时强降雨引发特大山洪,河沟改道,洪水漫流,形成了4.7平方千米的冲击扇面。在当地气象和应急部门等的全力抢险救援下,还是造成14人遇难、8人失联,累计9980余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7.38亿元。

而在另一边,记者看到新平整出来的土地沿河岸延展开来,现场仍有不少施工车辆和机械正在作业。为了进行灾后重建,帮助村民尽快回归正常的生产生活,当地政府对“6.26”特大暴雨灾害中受损的农田进行了集中改造。通过清理石块、平整土地、表土回填、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每亩投入近一万三千元,改造面积近1000亩。“明年我们的土地就能重新种下庄稼了。”俄觉木依告诉记者。

在彝海镇大堡子村,一片整齐洁白的新房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走进房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整洁的居住环境让人心旷神怡,同时,记者还在这里看到了不少帐篷等应急救援物资。原来,这里是“6.26”特大暴雨灾害灾后重建安置点之一。“这里位置相对较高,不易积水,同时离附近村民住宅比较近,利于发生险情后及时安置。”冕宁县气象局局长袁玉霞说。

除此以外,为了保障村民生命财产安全,冕宁气象部门通过加强气象监测、制定详细预案、储备应急物资、完善预警机制、加强防汛宣传等系列措施,当地防汛减灾能力和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现在村里说要下暴雨了,只要接到通知,我们就会积极配合撤离到这个安置点。”村民阿尔伍牛莫告诉记者。

再也不怕天上“掉石头”了,种田种得安心

“冕宁九片瓦,年年遭雹打”,一句民间俗语道出了不少农户心中的无奈。在若水镇的标准化烟叶生产基地里,近5万亩正处于旺长期的烟叶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而此时的烟叶,最怕就是天降冰雹。有着30余年种烟经验的烟农赵发云感叹道:“要是没有高炮,我们的烟田就不用种了,往年只要一下雹,就像天上掉石头一样,烟叶时常损失惨重,甚至绝收。”

赵发云所说的“高炮”指的便是当地气象局在基地附近配备的用于防雹作业的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通过发射碘化银炮弹来催化降雨云团发展或驱散云团避免冰雹。这样的高炮,在烟叶基地就有7门,已经实现了周围农田的全覆盖。

“在冰雹高发季节,这里24小时有工作人员值班待命,一旦雷达监测到有降雹的风险,接到命令后,最快可以在2分钟内完成作业。”在位于烟叶基地内的冕宁县十八号炮点,气象灾害防御中心主任朱德刚告诉记者,冕宁近年来高度重视防雹工作,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保障。

高炮防雹的实际效果如何?“每年可为我们减少损失4000万元以上。”冕宁烟草公司烟叶生产科科长姚先洪向记者透露了一组数字,仅2016、2017年的冰雹,带来的损失就在8000万元以上。而在防雹作业实现烟叶基地全覆盖后,通过引进第三方农业气象服务公司与当地气象部门合作,2018年该基地就实现了0雹灾。

“瘦田烟,好田粮”,消除了雹灾的顾虑,当地农户种粮种烟的积极性提高,并延展出一系列增收致富的途径。“让我来给你数一下,除了烟叶,我们还有苦荞、菌子、有机肥生产、七星瓢虫培育等等。”冕宁县回龙乡丰乐村现代烟草农业综合合作社社长姚兴洪告诉记者,通过烟叶与粮食作物轮作模式,利用烤烟房闲置季节发展食用菌种植等多元创收模式,合作社实现了烟农的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