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汛期“大考”,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日期:2021年04月23日

“今年以来,全省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偏高,降水空间分布差异大,从气候趋势预测看,汛期形势不容乐观。”4月6日,四川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彭广在全省汛期气象服务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各级气象部门要将汛期气象服务摆在头等位置、当成第一要务。

开展气象设备“大体检”,夯实监测“一张网”

巴山多夜雨,一大早,巴中市气象局探测中心主任何文常便带着小伙黎亮,前往苏山坪国家基本气象站,两人此行目的是对气象设备进行维护校准。3月下旬,巴中局启动对全市231个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巡检工作,以确保站点汛期气象资料准确、及时上传。

接受“体检”的气象“工作者”,不只是观测设备,网络系统也是重要一员。“气象数据是气象预报的基本依据,信息网络作为数据传输的渠道,承担着互联互通的重要任务。”何文常常对身边同事这样说。4月5日,巴中局对气象观测、预报、服务等系统进行了全面检查,对交换机、路由器、Web服务器等作了安全评估。德阳市、阿坝州等多地气象部门都在健全和落实信息网络安全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信息汇集与分析研判机制,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确保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可靠。

扭住技术赋能“牛鼻子”,做好预报“一份卷”

4月1日下午,在富顺县气象局的会议室里,一场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培训会正在进行。预报员潘思宇在观摩平台具体操作流程和结合当地特征分析天气现象后感慨,这是一场“干货”满满的培训会。

据富顺县气象局局长杨荣国介绍,今年汛期,该局将基于省级智能网格预报业务系统,充分利用细化到“1公里×1公里”的格点数据,实现24小时预报时空分辨率可达到1小时和1公里,2至10天预报时空分辨率可达3小时和5公里。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面临天气精准预报难度大的“硬骨头”,省局大力推进国家级业务技术方法和产品在市县级气象部门落地见效。县局在省市两级指导下,强化对业务技术产品和平台的应用,并将应用结果及改进建议向上反馈,以此形成提高短临预报、灾害性天气预警时效性和命中率的有机循环。

升级信息共享“新模式”,走活服务“一盘棋”

“从3月开始,我们便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部门联系,更新气象预警接收人信息。”丹巴县气象局副局长吴明勇经历“6·17”丹巴山洪泥石流后,对地质灾害感触更加深刻。“及时掌握气象信息,才能赢得防灾减灾时间。”

在汶川县威州镇通山村,以山洪预警发布系统为标志的气象灾害预警短信精准靶向发布试点工作也有序铺开。该系统拟利用通信大数据平台,通过微信、短信等渠道实现对村民的气象预警全覆盖,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消除预警信息“死角”。

四川地质环境脆弱,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是汛期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省局与省自然资源厅依托两部门搭建的气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点对点实时动态预警。并在汛期每日预报的基础上,完善了地质灾害周预警预判、月趋势分析。目前,省局正协助自然资源厅开展省市县三级互联一体化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建设工作,让信息共享触角向基层更深处延伸,实现预警产品的逐级精细化。(王悦 赵清扬 周雯)

(本文第三部分见《中国气象报》2021年4月23日二版《川西地区掌握地质灾害防范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