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看气象(六):在丁真家乡理塘,种哪些蔬菜?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来帮忙

周雯 周翠玲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铠兵

洛吉村家的民宿才开了一个月左右,但他已经感受到“丁真效应”给家乡带来的变化。“现在村里时常有游客来,给他们提供吃住,可以获得一笔不错的收入。”6月22日,在丁真的家乡理塘县格聂镇然日卡村,洛吉村向记者说道。

在洛吉村的厨房里,一篮新鲜的小白菜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以前这一带是种不出绿叶菜的,尤其到了冬天,想吃新鲜蔬菜必须到县城去买,一个来回就要一天。”理塘县气象局局长彭斌告诉记者,而如今,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一年四季种出新鲜蔬菜,除了满足自己食用,还可以招待远道而来的游客。

洛吉村和他家的蔬菜大棚 杜铠兵摄

端上一盘炒时蔬,高原也能种出优质蔬菜

理塘之所以被称为“天空之城”,除了美丽的景色,更是因为它的高海拔。而丁真家乡所在的格聂镇然日卡村原来是一个传统的纯牧区,由于其高海拔的特点,气候条件较差,到了冬季,全村百姓只能偶尔吃上嚼都嚼不动的白菜叶。

“现在大棚里还有小白菜、莴笋、油菜苔。”今年五月,洛吉村将自己的房子改造成了一个有20多张床位的民宿,为慕名而来的游客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门口的这个蔬菜大棚帮了他的大忙。

洛吉村改造的民宿内景 杜铠兵 摄

记者走访然日卡村发现,几乎家家户户门口都有一个70平米左右的蔬菜大棚。格聂镇人大主席伍永建告诉记者,自2015年理塘县气象局对口帮扶格聂镇以来,经过前期气候数据调查,气象部门和农牧部门共同筛选出了适合这里种植的白菜、萝卜、莴笋等蔬菜,并指导村民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

高原不仅能种出蔬菜,还能发展独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污染小的高原环境具有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为了巩固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助力乡村振兴,理塘县气象局还与理塘县濯桑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区合作,发展极地果蔬、食用菌、牦牛养殖、休闲农业等。

“这里的白萝卜占到全省直供港澳总量的三分之二。”彭斌告诉记者,通过气象监测对基地白萝卜的生长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理塘白萝卜生长过程适宜与不利的气象条件,制约主要气象灾害,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有效地保障了理塘白萝卜的品质和产量,使其成为深受各地消费者喜爱的高端农产品。

捧出一杯青稞酒,粮食生产不再“看天吃饭”

青稞是高原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关乎着藏族人民的口粮和牲畜饲料。当地的主食糌粑由青稞制成,醇美的青稞酒,也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热情,成为款待宾客的佳品。

“最怕的就是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据彭斌介绍,理塘属典型的高原气候区,温度低、冬季长、日照多、辐射强、风力大。同时,理塘地形复杂,海拔差距大,导致青稞播种时间差距明显,前后可达1个月,复杂的自然条件给当地农户的种植和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能否有一个好收成,在当地人心中几乎是“看天吃饭”。

彭斌接受记者采访 杜铠兵 摄

为了科学规划理塘青稞的生产和布局,理塘气象局经过调研、考察和分析研究,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完成了《理塘县青稞种植农业气候区划报告》,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制作《主要农作物适播期预报》,对理塘县的青稞种植提供科学指导。

种下了粮食,这才是走出了实现丰收的第一步。理塘属于川西高原,根据相关标准,日降水量大于等于25毫米即为暴雨。而理塘的暴雨日数在高原地区是相对较多的,加之地形脆弱,暴雨灾害对农牧业以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都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为此,理塘县气象局专门制作了《理塘县青稞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将各地的暴雨灾害风险进行分级,以便全面统筹防灾减灾工作。“青稞出面率低,建议加强管理。”在最近一期的《农业气象专题分析报告》中,记者看到气象工作人员实地调查各乡镇青稞长势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理塘县青稞暴雨灾害风险区划图 受访者供图

“在保障粮食自己食用充足的情况下,多余的青稞还可以做成水磨糌粑出售。”据彭斌介绍,在理塘县气象局对口帮扶格聂镇期间,镇上成立了合作社,将当地的糌粑、蒲公英、食用菌等特产加工成商品,既为远道而来的游客提供了高品质的农产品,又增加了村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