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国泰: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

 气象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基础性和先导性。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高质量气象现代化更好服务保障国家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根本体现,是气象事业发展的历史必然。

立足新发展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应当着眼于国家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眼于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强国建设,让新发展理念始终贯穿于气象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各领域。我们要着力解决面临的突出问题,建设满足国家发展更高要求、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适应“两个大局”的气象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气象现代化,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气象现代化,能发挥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优势的气象现代化,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优质气象保障。

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提升气象服务效益。一是着力保障生命安全。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二是着力保障生产发展。积极发挥气象趋利避害作用,提高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能力,全方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三是着力保障生活富裕。加快构建智慧精细、开放融合、普惠共享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气象服务供给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四是着力保障生态良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和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充分发挥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作用。

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提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一是围绕监测精密,着力发展全时全域全要素的综合气象观测,提升适应气象预报服务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能力。二是围绕预报精准,着力发展以数值预报为核心的智能预报预测,努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提前量和精细化水平。三是围绕服务精细,结合具体服务需求,制作各类针对性服务产品并送达决策者、生产者和广大人民群众,着力提升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能力。

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一要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解决现有服务供给体系和供给能力不能充分满足服务需求的矛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需平衡。二要处理好“质量”和“规模”的关系。不能一味注重发展规模,要避免低水平、低效益、重复、不可持续的建设,从“有没有”“大不大”转向“好不好”“强不强”,发展有质量有效益的“规模”,建设高“性价比”的气象现代化。三要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每一个现代化建设项目做细做精,充分发挥效益,力争在高质量前提下实现高速发展。

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一是坚持科技创新。既要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也要加快自主创新,在数值预报模式、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数据信息、现代化气象装备等方面,建立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业务技术体系,加强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关键技术研发,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气象生产力。二是坚持改革创新。要破除惯性思维,摒弃僵化思想,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推进“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创新,深化“一院八所”改革。三是加强人才支撑。要壮大气象科技创新队伍,激发科技人员创新活力,不断优化气象人才发展环境,鼓励基层气象业务人员在气象卫星雷达资料应用、突发局地气象灾害临近预报预警等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强化组织领导,凝心聚力争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一要强化顶层设计。将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体现到“十四五”气象发展中,体现到各类规划衔接和重大工程布局中,体现到气象强国的科学谋划和建设中,科学谋划好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现代化建设。二要树立系统观念。一方面加强系统的互动协同,优化调整业务布局和流程,提高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另一方面统筹发展与安全,及时研究解决气象重大业务技术问题,完善业务风险防控机制,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评估结果应用,优化长板、补齐短板。三要勇于探索创新。充分体现气象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度、贡献率,发挥各级气象部门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各级各类气象现代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因地制宜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四要坚持开放合作。发挥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管理体制优势,深化省部、部门、局企、局校、国际合作,为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气象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工作,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把气象现代化建设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和气象强国建设,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有机结合、统筹推进,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气象力量。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 庄国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