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灾后救援到灾前防御下足“绣花功夫”

本报通讯员  周雯 赵欣 朱亚敏 银措杰 王悦

 

四川,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频发、重发之地,面对严峻的防灾减灾形势,各级气象部门铭记灾害警示,将“绣花功夫”下在平时,让御灾有备无患。

 

鉴往知来 科学应对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顽强自救和艰辛服务,到2017年“8·8”九寨沟地震的有条不紊和高效应对。两次地震,不变的是两代气象人以民为本的初心,变化的是基层防灾减灾能力的提高与效益的凸显。

“我徒步前行至汶川灾区,一方面要努力挽救群众生命,一方面要全力做好地震救灾气象保障服务。”临近退休的阿坝州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和防雷中心副主任刘光在回忆12年前“5·12”地震救援和应急服务时,目光仍很坚定。

时隔9年,他的儿子黄龙斐重走父亲的抗震救灾气象服务保障之路。

2017年8月8日晚,远在九寨沟300公里之外的“80后”青年黄龙斐,在接到地震消息后立马率领应急气象服务小队连夜赶赴地震灾区,冒着飞石溅落的危险,穿过塌方地段,将雷达车开至海拔3600米处的山顶上,迅速对震区天气开展精密监测、精准预报。

“5·12”时相比,黄龙斐得到了比父亲更多的支撑和保障。汶川地震,气象人在只有一部卫星电话的情况下徒步走进灾区;九寨沟地震,车载式雷达、便携式观测站一应俱全,观测数据通过北斗卫星第一时间传回指挥部,为地震应急保障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在九寨沟地震发生1小时内,首份地震灾区气象预报发出。

黄龙斐感叹:“这些年来,四川气象部门不断壮大队伍、充实力量,加密应急演练、加强部门联动、完善应急预案,让我们在抗震救灾各项服务中做到有条不紊、从容应对!”

 

一以贯之 久久为功

作为基层气象服务“形象代言人”,气象信息员是部门与百姓之间的纽带,做好气象信息员培训,确保关键时刻叫得应、顶得上,成为夯实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基础的重要一环。

“培训非常有意义,针对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应对措施都给予了详细指导。”在参加了宝兴县气象水利两部门联合开展的防汛减灾业务知识培训后,一名气象信息员感慨道。

功夫下在平时,为切实提升基层业务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4月10日,芦山县气象局组织开展汛前应急演练;4月28日,汉源县举行防灾减灾暨油气安全综合应急救援演练……

提升基层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持久用力,常抓不懈,四川各级气象部门做到了日常应急演练抓得紧,气象信息员顶得上。

 

抢抓天时 综合防范

没有春耕的辛劳,就没有秋收的甜蜜。3月中旬,绵阳市连续多天最高气温突破20℃。

“冬小麦正处于抽穗期,若后期干旱持续,条锈病等病虫害可能加重。”绵阳市气象局正研级高工、农业气象专家蔡元刚看着手中的麦苗,忧心忡忡地说,“建议适时开展人工增雨工作。”

3月24日,绵阳市气象部门紧抓有利天气时机,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经过两轮作业,区域内普降小到中雨,大大缓解了土壤墒情,为今年春季农业生产“保卫战”赢得了时机。

面对灾情大考,四川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成果,提前谋划、科学预防、有效施策,在提升基层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上蹄疾步稳。

(中国气象报5月12日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