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势陆军转型改革 推进航空气象保障融合发展

  滕永新

  陆军航空兵是陆军新质战斗力增长点,在新形势新体制下,要深入推动航空气象保障领域的融合发展,统筹航空气象保障规划计划、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工作,有效提高陆军航空气象保障能力,为“飞行陆军”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航空气象保障融合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合作发展前景广阔  

  70年前,华北观象台保障开国大典,为飞行梯队提供精准天气预报,空中表演成了永恒的经典。1952年,中央军委气象局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了“联合资料室”,开创了中国气象局气象档案事业的历史先河。  

  随着我国国防和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军民双方在航空气象保障领域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可喜成就,在融合发展方面开展了互惠双赢的实践和探索。  

  陆军航空兵学院下辖某飞行训练旅,迄今已保证连续安全飞行64周年,创下了全军“安全飞行奇迹”。成绩的取得,与该旅创新融合的发展方式密不可分。自2006年以来,该飞行训练旅开拓创新,主动与驻地气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从地区气象中心及时获取中期、短时临近数值预报产品,雷达探测资料、卫星云图、地面自动站数据等信息资源,有效提高了航空气象保障的时效性,航空气象保障范围由点扩展到面。  

  融合发展也促进了地方气象部门的业务发展。该飞行训练旅充分发挥空中优势,为驻地气象部门提供野外机动探测资料、危险灾害性天气监测和预报信息。同时,双方还广泛开展重要天气过程、重要任务保障联合天气预报电视会商,组织军地联合气象行业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  

  历史和现实证明,推动航空气象保障领域融合发展、深度发展,能够全面促进国防与经济、军队与地方、战场与市场双向需求有机融合,优化配置航空气象保障资源,优势互补、互惠双赢。  

  军事航空气象保障在保障内容、保障方式、保障时效等方面特点突出,可以为民用航空气象保障拓展服务领域提供实践指导。民用航空气象保障在标准体系、运行机制、基础设施、预报科研等方面优势明显,可以为军事航空气象保障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军民航空气象保障工作各有优势,“民参军”“军为民”具有清晰的切入点和接入口,能够为融合发展、深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推进航空气象保障融合发展纵深发展,助力陆军改革转型  

  全面推进航空气象保障融合发展、纵深发展,必须以国家发展战略为指引,从规划计划、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基础层面下足功夫,畅通双向交流渠道,深入探索方法途径。  

  加强国家气象事业发展、军队气象业务建设和陆军航空气象保障规划计划互动对接,确保国家规划计划充分考虑陆军建设需求,陆军规划计划尽量兼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陆军层面,与国家气象部门、民航部门深度合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共同推动航空气象保障、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等方面进一步拓宽融合范围、提升融合水平。  

  强化法规统管,建立健全军地相互配套、彼此协调的政策法规,构建层次分明、利于操作的法规制度体系。研究探索区分四个层次开展法规体系建设,第一个层次是国家、军委层面的法规,为实施军民融合航空气象保障建设提供明确指导;第二个层次是陆军、国家部委层面的指导意见及政策制度,主要是明确职能、理顺关系,为建立融合发展式航空气象保障机制提供遵循;第三个层次是战区陆军、省级层面制定的规定、办法、细则等,是具体操作的法规;第四个层次是涉及融合发展式航空气象保障的合同、协议、备忘录、手册等,是组织实施保障的主要依据。  

  同时,可推动完善军民航空气象专业院校、训练机构与各级气象部门的交流合作机制,共享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形式联教联训;加强中国气象局和陆军对飞行人员气象素养、气象保障人员业务能力培养的指导和支持,共建气象人才培训基地,加大气象学科专业、教材课程、师资力量、实习基地以及技术、经费和装备支持力度,组织军地对口业务部门之间互派人员实习锻炼、学习培训,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培养军民通用、技术过硬的保障人才队伍。  

  当下,应在新起点上积极开创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深化拓展军民航空气象保障事业融合发展,为建设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陆军提供有力保障。(本文作者系陆军航空兵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