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文物·气象·生活 系列气象讲堂在四川博物院开讲
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旁,人流如织典雅的四川博物院,为期一个月的“天府水文化暨江渎文化活动月”吸引了广大社会公众前来参观访学。6月2日,在博物院学术报告厅内,“文物·气象·生活”气象科普讲座正在开讲,这也是成都市气象局2024年气象科技活动周特色活动之一。
“江渎神祭拜怎么来的?为什么在古时候祭祀江渎是在成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什么作用?江渎神肃穆身影背后,有多少气象的隐约影子?今天我们就讲一讲江渎文化背后的气象密码…… ”成都市气象学会科普宣讲专家团张译文这样打开了气象科普的引子,成都平原暴雨频次、预警信号、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等知识,借助着川博收藏的“江渎神铜像”“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等文物的指引,被娓娓道来。
“文物·气象·生活”气象科普讲座是成都市气象局、成都市气象学会、四川博物院精心策划、联合打造的文化类气象科普专场讲座,旨在通过发掘历史文物背后的气象要素,结合全球气候变化、气象防灾减灾科普需求,推出的面向社会公众的气象公开课。此前,“天气预报是怎么来的”“24节气与成都的天气气候”“给点阳光就灿烂—阳光下的健康危机”就挖掘出“76年前的气象预报史料”“汉像庖厨砖”“日神石刻”等文物的气象内核,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开展了3场讲座,好评满满。下一步,“文物·气象·生活”气象科普讲座还将深入持续开展,让市民群众走进气象、了解气象,让气象科普散发文化味道。(市气象学会秘书处 陈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