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最深处 峨眉山站歌——一位“住在云端的妈妈”17年的坚守

2020年,乐山市气象局原创视频《住在云端的妈妈》感动了无数人,该视频以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峨眉山气象站的唯一女职工向渝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位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平凡而不平庸的气象人的故事。

今年是向渝在峨眉山气象站的第17年,她是在2005年毕业后分配到峨眉山气象站的,那年她才22岁。峨眉山气象站始建于1932年,站址位于峨眉山金顶,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山气象站,也是我国观测时间最长的高山气象站,属于国家一类艰苦气象台站。受峨眉山站海拔3069.9米的地理条件所限,山上交通十分不方便,一上班就是10多天,上班和生活都在站上。

向渝是峨眉山气象站第一个也是现在唯一的女气象观测员,刚到站上那会儿,对工作的环境不适应。峨眉山虽然有着波澜壮阔的云海、光芒万丈的日出,但到了黑夜冷得刺骨,气象站在星空下面就像盏孤灯,看着高挂的月亮,传颂千年的古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涌上22岁向渝的心头竟越发让人觉得孤单,那时的她情绪经常很低落、时常想家。

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见状,时常给予向渝无私的帮助和安慰。到了冬天,山上自来水会结冰,所有用水都需要从别的地方提到寝室,同事每天都帮向渝提水。晚上值夜班的时候,和向渝搭档的同事都会在办公室一直陪着,第二天接班的同事也会提早上来……同事们的好一直被向渝记在心中。

“虽然峨眉山站的条件比很大部分的气象局(站)都艰苦,但是比起在峨眉山气象站工作的前辈已经有很多改善,很感谢我的领导同事们这一路的相伴……”在回忆自己过往工作经历时,向渝心里充满了温暖感激,“我很知足,峨眉山气象站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图:向渝去往峨眉山站

峨眉山每年的雷击天数超过60天、每年积雪超过140天,但不管是头顶惊雷,还是冰天雪地,面对恶劣的天气,气象观测员们都会一丝不苟、分毫不差地开展气象观测记录,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气象精神一直激励着向渝。向渝是家中独生子女,在2012年升级成为了一名妈妈。父母逐渐年迈、孩子逐渐长大,父母总希望她能相伴左右,孩子也希望她能陪伴成长。向渝没有因长期与家人分离而气馁,她一次又一次地和家人告别离开,一次又一次地回归工作岗位,她是一位女儿、是一名母亲、更是高山气象站的一名观测员,她始终坚守在峨眉山,和同事们并肩为高山气象事业的发展而奋斗。

一次向渝的孩子告诉她,“妈妈,我写的作文被老师表扬了,还在全班朗读了!”向渝问:“宝贝写的什么作文呀?”孩子神采奕奕地答到:“作文的题目叫《住在云端上的妈妈》:小时候,妈妈说她在云朵上上班,她不能天天在家里陪着我…”孩子读到这里,向渝的眼眶湿润了,“她是一名气象工程师,她无私奉献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未来我也想像妈妈一样,做个恪尽职守、贡献社会的人!”

近年来,气象事业日新月异、蓬勃发展,峨眉山气象站的工作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更加便利,除了加强避雷设施以外,暖气、热水、无线网络,这些以前根本不敢想的“奢华配置”现在一应俱全,再也不用冬天出去提水,再也不用感到与世隔绝了。2020年,地面气象观测业务实现了观测和传输的全面自动化,观测员只需要做好数据的传输监控和质量控制,再也不用天天熬夜值守,再也不用在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冒着危险到观测场里读取数据了。峨眉山气象站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坚持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加大对峨眉山管理委员会和金顶索道公司的气象服务,观测员在做好基本业务的同时,还积极投身到峨眉山旅游气象服务中,一边大力建设峨眉山垂直气象观测系统,一边积极探索峨眉山气象景观出现规律和条件,总结峨眉山金顶天气特点,开展省级课题《峨眉山气象景观预报服务系统》,市级课题《峨眉山冬季称重式降水量对比数据分析》和《峨眉山云海统计分析及预报方法初探》的研究,为做强“大峨眉”旅游圈积极贡献气象力量,为推动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提供气象科技支撑。

今年,国务院出台了《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市气象局出台了《乐山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乐山市开启了新时代气象现代化新征程、气象工作向高质量展迈进一步,这更是为峨眉山气象站接下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希望后续的日子,我依然能看着这座山,陪着这群人。”向渝轻柔的细语里面透露着坚定。她在如花的年龄来到峨眉山气象站,在这里她度过了青春,将自己奉献给了高山气象事业,在“最美气象站”用17载光阴书写了“最美气象人”,见证了峨眉山气象站21世纪以来的变化与发展。

已至峨眉最高峰,还看云端最深处。“高山缺氧不缺志,工作艰苦不怕苦,观风测雨勇争先”的峨眉山气象人精神,将激励着以向渝为代表的峨眉山气象人继续前进!(文/王会兵 李昕雨 闫燕,图/张世妨)

图:本篇报道被中国气象报 2022-8-17 副刊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