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一出一拓一融 气象日将科普的种子撒向千家万户

早春万物初萌,正是一年好时节,我们迎来第63个“3·23气象日”。四川省气局围绕主题“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积极组织策划,增强统筹联动,举办了1场大型网络气象/气候科普直播,2场全省气象科普知识/讲解竞赛,3场走进全国气象科普基地线下活动,以及4场零距离、沉浸式气象科普研学参观体验活动。从加大创新力度、拓宽覆盖广度、挖掘科普深度等方面着力,多措并举推进气象科普工作在我省深化拓展、深耕厚植、深入人心,引导公众走近气象、理解气象和应用气象。

一、请进来:开展游园活动,实现零距离接触

后疫情时代,双减政策下,气象科普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气象日活动如何重新出发?早在2月底,省气象局便着手策划“3·23”气象日活动。在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后,今年气象日活动的主战场从线上转为线上线下协同共振,第一步便是“请进来”。

3月17日上午和18日,来自校园科普基地的学生以及青羊区教育局组织的学生代表,深入到省气象局业务一线,通过实地参观、知识抢答、交流座谈、亲身体验等多种形式,探秘省气象台、数据探测中心、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气象服务中心等“宝藏之地”,了解天气预报、应急保障、高空观测、专业气象服务等工作内容,并沉浸式体验天气预报节目播报,激发青少年感知气象、了解气象、关注气象的兴趣和热情,增强青少年鉴别气候灾难事件发生的预判能力和防御应对能力。

省局大院里“热火朝天”,市州各地的科普游园活动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3月20日下午,一场“我是小气象观测员”气象科普研学游园活动在成都温江气象科普基地展开。同学们通小游戏和活动体验被分为气温队、降水队、日照队、风向风速队和探空气球队五个富有气象元素的小组,随后开启了一次集参观、体验、主题手抄报评比的气象探秘之旅。

  在德阳,近60名绵竹市紫岩小学学生走进了绵竹市气象局,同学们走进城市观测场、气象台,零距离体验“观云测雨”,工作人员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示例和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讲述各类常见天气现象以及它们的形成原因,介绍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先进观测手段在大气探测中的应用,讲解了天气预报的制作方法。

二、走出去:举办系列讲座,力求深层次科普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气象灾害影响力、公众对气象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日益增强,社会对气象科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找准“杠杆”撬动社会大科普,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既需要“请进来”,更要“走出去”。

“面对气候变化,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遇到山洪泥石流,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全国校园科普基地金建小学以及正在申报全国科普基地的树德中学弘毅校区的学生们在气象知识科普讲座中,争先恐后地回答着各种问题,这是省气象局“走出去”活动现场的一幕,同时,为了扩大讲座影响力,今年首创了录制公开课的形式并联合教育局共同发布,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到这场气象科普盛宴当中来。

3月19日下午,南充市气象学会联合南充市科技馆,开展了“气和生活”科普讲座。气象讲解员以讲述一颗小水滴的循环之旅开场,用活泼轻松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循环系统,并通过介绍多种动植物预知天气的方式。小朋友们积极参与,家长朋友们反响热烈。

气象日到来之际,在成都、德阳、泸州等多地,搭载着移动气象雷达、小型气象监测站、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设备、避雷针等仪器的“气象科普列车”驶入中小学校,气象工作人员用一堂堂讲座,详细讲解天气、气候、水之间的关系,呼吁青少年关注气候变化、水资源保护,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和水资源保护的行动中来。通过学生个体向家庭群体延伸,不失为提升公众气象科普素养的重要“法宝”。

三、向外拓:借力网络力量,实现裂变式传播

在“3.23”世界气象日“川渝气象CP牵手科普”的直播间,四川省气象局联合重庆市气象局围绕主题,邀请网友深度了解气候环境,感知气候变化,掌握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同时以短片的形式展播川渝的气候美景。丰富的科普内容搭乘封面新闻和上游新闻的直播渠道,直达六百万人手机屏前,获得近百万人次点击浏览,全面提升了气象日受众覆盖面和传播效果,助力实现气象科普裂变式传递。

在直播中,气象专家从基本气候概况、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气候影响评估三个方面,为网友详细分析了2022年川渝气候的监测和评估信息。网友清楚地感受到,在过去的一年,川渝夏季气温之高、伏旱之广、旱情之重,纷纷在直播评论区留言互动,直播参与网友达到70万+。

     借助今年323世界气象日“天气气候水 代代向未来”的相关主题,省气象局还联合省水利厅共同开展了青少年答题比赛,全省中小学生可扫码进入答题小程序,题目涉及气象科学、防灾减灾、气象常识等内容,每次答题量为20道,每道题5分,分数达到不同的标准可获得相应的证书。此活动顺应全媒体时代新趋势,依托“互联网+”创新科普载体,变发传单、设展板为“云”上竞技、“指尖”学习,实现公众由被动说教向主动体验、多方共享转变。截至3月28日15时,已有14.5万人参与线上答题,此答题活动还将持续一个月,参与人数预计将超过50万。“云”上“屏”聚,打破学习壁垒,使得覆盖面得到拓展和延伸,更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气象科普工作的有机结合,让气象科普社会效益倍增。

四、融入里:构建长效机制,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提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国务院印发的《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第四部分“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中,也明确指出加强科普宣传教育。

为进一步广泛普及气象科学知识、提高公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3月27日,2023年全省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在成都举行。本次大赛得到了全省各级气象部门和行业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响应,共有27家单位的38位选手参赛。选手们围绕气象监测、气候变化、气候康养、防灾减灾等主题,借助实验、道具、图解等形式,将气象科技成果和气象知识转化为科普资源,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应用气象信息的能力。

此项活动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紧密结合,实现多部门合力打造气象科普盛宴。目前,该活动已连续举办六届。全省气象工作者、爱好者通过对气象科技的深度揭秘和气象知识的生动阐释,带给公众更多科学视角,也因此形成一批兼具吸引力、感染力的科普精品和一支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实现气象科普“软着陆”。

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气象科普工作的重要载体,而校园气象站又是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重要阵地。

3月6日,在北站小学,成都市气象局、金牛区农业和水务局、荷花池街道办事处和省局宣传与科普中心共同为其校园气象观测站揭牌。3月17日,在金建小学,省气象学会、成都市气象学会、金牛区教育局以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的专家们,就发挥气象观测站的最大作用,加强气象科普研学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