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大气环境改善—— 成都气象为公园城市建设保驾护航

2020年10月24日,第二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天府新区西部国际博览城举行。成都市气象局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发表了《成都──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大气环境及其变化特征》主题演讲,分析了成都的大气环境和变化特征,肯定了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对改善大气环境的意义。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彭广、市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郝丽萍应邀参加了此次论坛。

“我理解的公园城市是,成都人在生产生活的时候,在一个非常好的自然环境中,大气的好坏就是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最直观的评判标准。”张人禾院士列出的大气观测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19年,成都市冬季的PM2.5浓度每年都在显著降低。“这一部分要供归功于气象条件,也归功于成都的各种减排、生活环境的提升。”

“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大气环境防控,我们一直在努力,成都市气象局早在2001年就与成都市环保局联合开展环境空气污染指数预报服务,在2013年共同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在2015年设立环境气象科,2018年正式成立成都平原经济区环境气象中心,承担了成都市空气质量气象预报预警、重污染天气预警服务、环境气象监测和重污染天气分析评估;并牵头成都平原经济区8市环境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

2019至2020年成都市气象局联合复旦大学、国家卫星中心、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创新生态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了成都近50年气象要素的变化研究工作,分析了气象因子与城市发展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联系,评估了城市热岛效应、植被覆盖度、城市生态涵养能力和生态环境气象指标变化,研究成果揭示了城市发展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科学描述了公园城市生态系统变化,也是此次张院士主旨报告的一部分。

在张院士看来,“十四五”期间成都大气污染防治要将环境质量作为公园城市建设的重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如何建?他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给了几点建议:首先要建立多尺度、天基-地基一体化大气和气象灾害监测体系,来研究对尺度人类活动和天气气候相互作用的机理以及气候变化应对;同时建立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的大气和生态综合模拟与预报系统,定量评估公园城市建设的气象和生态风险,为公园城市建设的政策提供支撑。(成都平原经济区环境气象中心)